前言
著名学者李敖说,在看到《南京条约》原文后,更是哽咽不已,上面白纸黑字写着,香港岛是永久割让给英国的。
这不是租借,不是临时托管,而是当年清政府在战败之下,被迫拱手让出的领土。
百余年来,这几个字像钉子一样扎在国人的心头,提醒着一段屈辱而又沉重的历史。
好在,随着1997年7月1日代表着东方的五星红旗升起,英国人永远的离开了这片土地,香港也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之中......
香港回归
炮火轰鸣
香港的故事,起点在19世纪中叶的炮声中。
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,起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彻底触怒了英国商人和殖民当局。
展开剩余88%英国以“贸易自由”为借口,派出47艘战舰和4000多名陆军驶抵珠江口外,以火炮打开中国南部门户。
清政府的海防力量在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,战争持续近两年,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收场。
1842年8月29日,清政府在南京签下《南京条约》,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。
南京条约
根据条约,中国不仅要向英国赔偿2100万两白银,还必须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和上海五处港口通商。
而最让人刻骨铭心的,是香港岛被“永久割让”给英国,这意味着它不再属于中国版图,而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。
永久割让,不是租、不设期限、没有归还的可能。
二十年后,英国并不满足于仅有香港岛。
1856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英法联军攻占北京,火烧圆明园。
1860年10月,清政府被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将九龙半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,香港的殖民地范围,也扩大到九龙与香港岛两块核心区域。
至此,英国已经牢牢占据了香港的南部门户。
英国一步步蚕食香港
然而,真正让香港的版图急剧扩张的,是1898年的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。
这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更衰的背景下,英国提出的要求。
以“保持远东势力平衡”为由,英国强迫清政府将九龙半岛以北至深圳河、以及周边200多个岛屿“租借”99年,直到1997年6月30日。
虽然名义上是租借,但条约中没有明确租金,也没有执行任何形式的租金支付。
就这样,香港在1898年后被人为地分为三部分,香港岛、九龙南部、租借99年的新界及其附属岛屿。
港岛和九龙成了英国的军事和经济前哨,新界则为他们提供了土地、劳力和战略纵深。
这一切,是李敖看到《南京条约》原文时泪水涌出的真正原因。
那不是单纯的文字,而是一个民族百年屈辱的象征。
中英代表团
香港回归
二十世纪中叶,二战爆发将香港推入另一场动荡。
1941年12月8日,日军南侵香港,香港保卫战打响,虽然英军与港人奋力抵抗,但仅半个月后,英军在12月24日宣告投降。
香港陷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军占领期。
战争的残酷让香港市民深刻感受到,在殖民宗主国的保护伞下并不意味着安全。
他们在饥荒、轰炸与压迫下苦苦生存,民族认同感在动荡中反而增强。
1945年日本战败,英国重新接管香港。
战争
然而,殖民体系的脆弱性和历史的不公,早已让“永久割让”的合法性在道义上摇摇欲坠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政府在1949年即明确宣布,不承认任何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。
香港、澳门、台湾问题,都是必须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。
只是彼时中国百废待兴,收回香港的条件尚不成熟。
进入七十年代末,中国改革开放启动,经济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。
1979年,英国开始试探性与中国探讨香港前途问题。
当时的英国,刚刚在马岛战争中凭借远洋舰队取得胜利,信心高涨。
1982年9月24日,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
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甚至认为,香港岛与九龙既然是永久割让,就应继续由英国管辖,最多在1997年归还新界。
1982年9月,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撒切尔夫人。
她提出可以讨论新界归还问题,但港岛和九龙归英不变,并暗示如果香港不能稳定过渡,英国可能会采取强硬措施。
咱们的回应也干脆而直接,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,香港必须在1997年全部回归,包括香港岛、九龙和新界,一个都不能少。
这不是谈判的筹码,而是中国的底线。
谈判过程并不轻松,英国一度提出所谓“主权换治权”方案。
即承认香港主权归中国,但行政管理权继续由英国行使。
中英
对此中方当即拒绝,明确表示香港的治权与主权不可分割。
中国同时向英国表明,如果香港在过渡时期出现严重混乱,中国将提前收回。
在这场外交较量背后,中国的强硬不仅来自法律与历史的正义性,更源于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军事威慑的支撑。
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曾与英军直接交手,在长津湖、上甘岭等战役中,英军遭受重创,甚至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。
到1979年,这批参加过韩战的英军老兵,正是英国军队的核心将领层,他们对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志与能力有切身体会。
朝鲜战争
正是这种历史记忆,使英国明白,与中国动武,代价是不可承受的。
在国际话语层面,中国同样面临挑战。
英国及部分西方人士坚持认为,收回港、九等同废除“有效条约”,是不讲国际信用。
2000年,中国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,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,现场就遭遇了这样的质疑。
他没有长篇辩论,而是出示了两张幻灯片,第一张是1901年中国签署《辛丑条约》的老照片,第二张是2000年的现代中国影像。
他用这百年的对比,展示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独立富强的蜕变,并重申新中国成立后已郑重宣布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。
这一简洁有力的回应,让在场的多国军官为之鼓掌,也促使一些英国人第一次正视香港主权回归的正当性。
正是这种历史、现实与力量的结合,打破了英国的幻想,让香港回归从国际争议走向既成事实。
结语
李敖的泪水,源于一个百年的问号,“永久割让”的土地,还能否回家?
1997年的香港回归,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,可以,而且必须。
先辈们在战场上建立的威信、在谈判桌上的底气,以及国内经济与军事实力的飞跃,构成了这份胜利的真正基石。
香港回归不仅是地图上颜色的改变,更是民族自信的重建,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屹立东方的里程碑。
发布于:安徽省正规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