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,上海爆发的“一月风暴”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“夺权”热潮,许多地方接连成立了“革命委员会”等权力机构。此后,除台湾省外,全国各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成立了类似的组织,革委会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。
而黑龙江则是最早设立类似机构的省份,比上海的建立还要提前五天。黑龙江革委会的首任主任是潘复生,一位颇具复杂背景的人物。潘复生早年是坚定的革命者,曾担任多个省份的省委书记,甚至因为反对浮夸风被打成“右派”并被下放。然而,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潘复生最终成为了最早支持“造反”的省委书记之一,且在后来一段时间内始终坚持“极左”路线,这样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。
潘复生1908年出生在山东文登。少年时期,他学习成绩优异,1931年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时接触到了进步思想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积极投身革命事业。作为济南市学生自治联合会的负责人,潘复生常常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,抵制社会不公。由于这些举动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,反动派视他为眼中钉,最终在1932年3月将其逮捕,并施以酷刑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潘复生在监狱中始终未屈服。他毫不透露党的机密,顽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。在监禁的岁月里,他的形象愈加光辉,成为了英雄般的存在。1937年,随着抗战全面爆发,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达成统一战线,释放了许多政治犯。潘复生在12月重新获得自由后,立即返回家乡文登,继续进行地下工作。
在抗战期间,潘复生一直活跃于地方和二线军区,并逐步转到湖西地区工作。1949年8月,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潘复生被任命为平原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,接管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平原省,这一任命显示了党组织对他的高度信任。然而,1949年12月发生的“濮阳运粮事件”导致4名民工冻死,5人冻伤,潘复生为此被追究责任,降职为副职。
虽然遭遇挫折,潘复生在后续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高度的谨慎和责任心,最终获得了重用。1952年,平原省被撤销,潘复生转任河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,依然受到中央重视。然而,他在河南期间,由于强烈反对“浮夸风”并与省长吴芝圃发生矛盾,被打成“右派”,并被下放到西华农场劳动。直到1962年“七千人大会”纠正了浮夸风的错误,潘复生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,担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。
1966年,潘复生调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。这时,他已曾担任过三个省的省委书记,具有相当丰富的领导经验。到达黑龙江后,他依然重视调查研究,深入基层了解情况,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。然而,没过多久,全国范围内的“大革命”运动席卷而来,社会各界陷入混乱。
最初,潘复生依然保持冷静,他要求全省干部稳定工作,保持社会秩序。然而,随着1967年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,潘复生的态度发生了剧变。也许是因为自己曾因反对浮夸风而被打成“右派”,潘复生这次毫不犹豫地加入了“造反派”的阵营。
8月18日,潘复生没有事先通知黑龙江省委其他干部,便亲自前往哈尔滨的人民大厦,公开发表支持“造反派”的讲话,并且戴上了红袖标,与一群年轻的“革命小将”并肩站立。此举使他成为了第一个公开支持“造反”的省委书记,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极大的震动。
在潘复生的引领下,黑龙江的多个造反派开始逐步实现“大联合”,并于1967年1月31日成立了“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”。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夺权后建立起来的省级政权,比上海人民公社临时委员会成立的时间还要早。
随着运动的深入,原黑龙江省委以及哈尔滨市委的大多数干部遭到迫害,而潘复生由于支持“造反派”,不仅未受到任何惩处,反而被任命为革委会主任,并兼任沈阳军区政委,实际上掌握了黑龙江的党政军大权。在“九大”上,潘复生当选为中央委员,会议期间,纪登奎专门提到他,并称潘复生是革命干部的代表,这让潘复生一度成为了当时的风头人物。
然而,任何靠运动上台的人都无法逃避运动的影响。随着局势的发展,潘复生渐渐失去了控制。有人开始对他过去被国民党逮捕、监禁多年进行无限放大,最终将他塑造成“走资派”的代表。1971年,潘复生被免职并接受审查。
特殊年代过去后,许多老干部得到了重新评价和释放,但潘复生由于执行过极左政策,并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,继续受到审查。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的招待所,他被严格监控,直至1980年去世,享年72岁。1982年,中央做出了结论,认为潘复生在“十年特殊时期”犯的错误有时代背景,决定不对他做组织处理。
潘复生的一生,充满了跌宕起伏。他并非那种完全负面的角色,相反,他在多个省份担任省委书记,展现了相当出色的工作能力。但历史的洪流之中,一步错可能导致步步错,直到他去世,潘复生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。虽然如此,若他在泉下得知自己未被做出严厉组织处理,或许也能稍感安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