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鱼儿·更能消几番风雨
宋·辛弃疾
序:淳熙己亥,自湖北漕移湖南,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,为赋。
更能消、几番风雨?匆匆春又归去。惜春长怕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春且住。见说道、天涯芳草迷归路。怨春不语。算只有殷勤,画檐蛛网,尽日惹飞絮。
长门事,准拟佳期又误。蛾眉曾有人妒。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谁诉?君莫舞。君不见、玉环飞燕皆尘土!闲愁最苦。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
辛弃疾以主战闻名。他当年与陈亮在鹅湖共商国是,讨论伐金之事,被称为“鹅湖之会”(后来朱熹和陆九渊有一场辩论,也叫这个名字,所以鹅湖之会含义略有差别,更有名的是朱陆之会),他的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就是给陈亮的。无奈南宋偏安,辛弃疾也多次被抽调、发配,这首词就作于他被派为湖南转运副使时,那天他准备从湖南出发,好友王正之送别,因赋此阕。这就是序言的大致内容。
辛词属于豪放派,但不代表他的词粗浅,“更能消、几番风雨?匆匆春又归去。”暮春时节,小山亭外,风雨点点吹落花。很显然,这里的风雨飘摇也暗示着一定的时政,词的比兴寄托往往是含蓄的,词是“诗余”,当时人们以近乎娱乐的态度写词,以日常生活、闲愁为主要的主题,而写自己的日常,那么日常的景物就必然含有自己的感情,所以词的意象往往带有感情的自然流露,这是理至易明的。
“惜春长怕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”这里的感情就很细腻了,爱惜春天,害怕花开得太早,从而凋谢得也早,可无奈现在已经遍地落花,那么伤春之情就更甚了。
“春且住。见说道、天涯芳草迷归路。”他想要留春,就如同想要留住那片失地。所以他对春说到:“天涯的芳草已经迷乱了你的归路,汝其还也!”可是春天非活物,他“举杯销愁愁更愁”,只能“怨春不语”,想到自己的这种呼喊“只有殷勤”,而现在所剩下的,就只剩“画檐蛛网,尽日惹飞絮”,“身世浮沉雨打萍”,飞的岂止是絮?同时还是作为将要出行之人的辛弃疾,苏轼咏点点的杨花说“细看来不是,杨花点点,是离人泪”,飞絮就有一种悲感。
图片
徐悲鸿 《漓江春雨图》
这首词典型的上阕景下阕情,下阕他说:“长门事,准拟佳期又误。蛾眉曾有人妒。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谁诉?”这一小节用典,所以我干脆放到一起,长门宫是汉代的宫阙,陈阿娇失宠后就被关在长门宫,这时她就委托当时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为她写赋,据说还“奉黄金百万”,而司马相如也很有文才,这篇赋被上到皇帝手中后,陈阿娇也复得宠幸。但辛弃疾又怎么办呢?古人的词经常用女子来比喻自己政治的失意,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”,辛弃疾现在也“有人妒”,但他就算可以买来相如的赋,他的情感又向谁倾诉呢?这是无法排解的。
后面他又用典了,“君莫舞。君不见、玉环飞燕皆尘土”,“玉环飞燕”就是两个美女:杨玉环和赵飞燕,这里他就奉劝当朝者不要得意忘形,不要高兴得像在跳舞一样,因为当年的杨玉环因安史之乱香消玉殒,赵飞燕也因群臣声讨红颜祸水而被贬为庶人,最终自尽。这里的典故用得很明白,他就是要说自己怀才不遇,就是要针砭偏安现状。可无奈他不受重用,所以“闲愁最苦”,但他也不想自己太过悲伤,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,烟柳断肠处”,斜阳西坠,看了只会更悲伤,另外斜阳也尝尝可以比喻政权的飘摇欲坠,他面对当下只能感叹,“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”(辛弃疾《念奴娇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,而现在又怎样呢?“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”(同上),沦陷区内神鸦社鼓,而南宋朝中又毫不作为,所以他悲伤。
辛弃疾的爱国跟他的经历是有关的,他小时候,北方尚未沦陷,他就曾在山东一带生活过,后来北方沦陷,他亲历的失地之痛,所以才对那一片失地有着更深的羁绊。而现在他“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需长剑”(《水龙吟》),有收复之志,但无法实行,他在湖南曾经训练了一批飞虎军,朝廷令书下来,让他别练兵了,他把令符藏起来,等兵练好了才拿出来,说朝廷下令太晚了,而南宋的岳飞呢?朝廷令书一下,他果然就不练兵了,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辛弃疾更有胆识,更有气概,这也是为什么辛弃疾的词能够直面朝廷的黑暗,道出自己的心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